本篇文章内容由[中国幕墙网ALwindoor.com]编辑部整理发布:
近年来,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,但一些项目、工程完工之日,便是维修动工之时……这其中,往往就有为了迎接某个节日、节点甚至创造一个纪录,不顾实际赶工期的原因。
在“时间压倒一切”的情况下,质量难以保证,有时甚至为了验收、检查而去作假;殊不知就是在这抢工期的外衣下,让很多豆腐渣工程堂而皇之地过关斩将,有的甚至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关照下,成为“优良工程”、“示范工程”。

2025年5月19日傍晚,一场突如其来的"瓦片暴雨"打破了安徽凤阳的平静……
地标(词条“地标”由行业大百科提供)建筑——明中都鼓楼顶部东侧瓦片如瀑布般倾泻而下,烟尘弥漫中,这座去年3月刚耗资341.206万元完成维修的古建筑,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将文物保护的质量争议抛向公众视野。

▲ 事故现场 ©我们视频
据悉,2023年2月启动的鼓楼维修工程,曾被赋予"消除安全隐患"的使命。招标文件显示,工程内容包括重檐歇山顶屋面维修、檐板更换、防水层加固等,合同工期180天,最终在2024年3月以"安全质量双达标"的结论通过验收。
然而竣工仅14个月,目击者描述的"持续一两分钟的瓦片脱落"场景,让这份验收报告显得格外刺眼。
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,这座饱经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建筑,顶部瓦片成片脱落,像是瀑布一样地坠落下来,堪称触目惊心,幸运的是无人伤亡。

明中都鼓楼是当地地标性的古建筑,始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年),也是当地重要的文旅资源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。
如此大规模地损坏,令人惋惜,引人关注,发人深省。哗啦啦坠落的瓦片,不仅砸在了地方文物保护的责任上,也砸在了公众对文保工作的信任上。
令人感觉十分巧合又十分不对劲的是,明中都鼓楼在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,刚刚进行了封闭改造,耗资高达341.206万元,改造工程就涉及屋面瓦更换、木构件(词条“构件”由行业大百科提供)加固等,其竣工验收距今不到一年,就出现如此惊心的脱落事故,怎能不让人心生疑虑?
有网友不失尖锐地质疑,刚修了就塌,究竟是没修到位,还是越修越坏?

▲ 维修合同截图 ©官方
更值得玩味的是工程细节!据施工方此前披露,维修特别采用了"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"的方案:屋面铺设新瓦时加入防水垫层;木构件采用防腐防蛀处理;排水系统全面升级。
这些本该延长建筑寿命的措施,却在短时间内遭遇系统性失效。当地居民反映,去年维修时就发现"工人为赶工期雨天作业",而脱落瓦片区域正是当时防水改造的重点部位。

▲ 事故现场 ©网传视频截图
事发后2小时内,凤阳县便完成现场硬隔离和游客疏散,次日凌晨即成立由县委牵头的调查组。
令人费解的是,去年维修验收报告却标注"材料适配性检测合格"。
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,是文化的活化(词条“活化”由行业大百科提供)石,一砖一瓦,一柱一石,都承载着历史深厚的分量,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,保护好这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。
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”修旧如旧”,更不能是应付了事的表面工程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实施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,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次对文物的修缮和改造,都要经得起民众的监督、良心的拷问、历史的检验。
凤阳鼓楼的顶部的瓦片究竟为何会脱落?
与此前的改造工程有没有关系?
相关工作的质检和验收程序是否严格规范?
300余万元的修缮资金究竟有没有花在刀刃上?
这些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掷地有声、落在实处的答案!
但官方的快速反应未能平息质疑声浪,核心矛盾集中在三点:
一是技术层面,专家初步研判指出,瓦片脱落可能与"新旧材料膨胀系数差异"有关。明代原建部分采用黏土瓦,而1995年重建时使用的水泥瓦在温度变化下更易开裂。

▲ 5月19日情况通报截图 ©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
二是管理层面,工程监理方安徽某建设咨询公司的记录显示,施工期间曾因"屋面坡度不达标"发出过整改通知,但最终验收时该问题神奇"消失"。调查组正重点核查是否存在验收放水。
三是资金流向,341万元预算中,瓦片采购仅占23%,而"项目管理费"高达18%。有网友对比同体量古建维修案例,发现凤阳项目单价超出行业均值40%。
目前,当地文旅局的通报中,并未正面回应封闭改造与瓦片脱落之间是否存在关系,只是表示事故原因等都在调查中,并且还强调,瓦片脱落的是1995年重建的部分,言下之意就是,损坏的部分也没有那么“古”,似乎这样就能显得责任轻一些。
但即便是重建的部分,也是古建筑的一部分,也是需要质量保证的。凤阳鼓楼的台基历经600年岁月,还经受过战火洗礼,依然保存至今,而现代工艺重建的部分,却在大规模修缮后瓦片纷飞,对比起来岂不是更令人感慨?
而且,无论是新是旧,凤阳鼓楼作为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当地的重要景点,每一块砖瓦的安全都关乎公共安全。瓦片从高空坠落,若砸中行人后果不堪设想。重建部分如果有质量问题同样会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安全。对古建筑的保护,本就不能有“新旧有别”的双标,无论是洪武年间的原构还是90年代的复建,既然列入文物保护范畴,就必须以同等严谨的态度对待,出了问题同样也应该严肃调查,从严问责。

▲ 凤阳鼓楼现场 ©红星新闻
凤阳鼓楼事件折射出当前古建修缮的深层困境。
与1998年九江"豆腐渣工程"的粗制滥造不同,这次事故发生在"程序完备"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下,更具警示意义。

▲ 事故现场 ©网传视频截图
目前,凤阳县已成立调查组,责令项目设计单位、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赶赴现场,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。地方政府常将文物修缮作为政绩工程,要求"百年大计,一年完成"。
凤阳项目原计划240天工期被压缩至180天,直接导致养护期不足,按古建规范,新铺瓦片需经历完整四季考验才算稳定。

▲ 5月20日脱落情况通报截图 ©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
截至发稿,鼓楼仍被蓝色围挡封闭,脱落区域已搭建临时防雨棚。凤阳县文旅局表示,将在调查完成后启动二次修复,并考虑引入第三方飞行检查机制。

▲ 凤阳鼓楼现状 ©现代快报
引人深思的是,近年来,对古建筑的“修缮性破坏”屡见不鲜,金元时期的古代石桥被修复后面目全非,民国时期建筑的红砖墙上被油红漆、贴红砖片……这都暴露出文物保护和修复中一种急功近利的“速成”心态。
而明中都鼓楼纷纷坠落的瓦片,再次提醒我们,建立更严格的古建筑修缮标准和监督机制刻不容缓,让每一分修缮资金都花在刀刃上,让每一次修缮都饱含对历史的敬畏,这样才能如鼓楼门洞上方朱元璋所题写的那般,筑成“万世根本”,守护文化根脉。